守山护林筑屏障 点绿成金促共富——莲都区以“林”为笔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 08- 19 信息来源: 省林业局 浏览次数:

  清晨,护林员老梁拨开沾满露珠的松枝,一块醒目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警示牌映入眼帘。在莲都区153.93万亩的苍翠林海中,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自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之江大地播下种子,在丽水莲都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69.23%的生态沃土上,便开启了从“守护一片绿”到“点绿成万金”的生动实践。

  林海耕耘,绿意更盛。近年来,莲都林业以“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为底色,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精心培育绿色富民产业,绘就了一幅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生态屏障篇:筑牢绿色安全根基

  松材线虫病,这个被称为“松树癌症”的头号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快、致死率高,曾严重威胁莲都的松林资源。“感染后最快40天枯死,成片松林可能在几年内毁灭。”面对严峻挑战,莲都林业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方针,不断织密防控网,依托“浙江数字森防”系统,构建起从疫情监测、科学除治到长效巩固的全链条防控模式。

  汗水浇灌成效。莲都区已连续2年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株数、防治资金投入“三下降”,成功扭转防控形势。2025年数据显示,发生面积较2022年显著缩减28%,防治资金下降约21%,病死株数下降约53%,疫木除治跑出了高质量“加速度”。

  安全防线,不止于此。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聚力构建“平安林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监管“一件事”高效运行;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查一次”连续3年全覆盖、掌上执法率达到100%;森林防火战线,卡点“防火码”严管火源,宣传音频响彻林间,巡查人员足迹遍布山野。已在全区建成防火道路1337.4公里、监控卡口138个,今年下半年拟实施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55.42万元,新建20吨不锈钢水箱35座,无人机机巢13座。

  绿色发展篇:厚植生态富民动能

  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美丽生态”。每年植树节,市、区领导带头落实多种尽责形式,通过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方式履行植树义务。近3年来,累计种植苗木约17万株,赠送树种苗木17.34万株。持续开展森林抚育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面积3万余亩,有序推进1400亩迹地更新;建设健康森林35万亩;创成“一村万树”示范村8个,持续提升青山颜值实现“金山”价值,不断夯实“绿色家底”。

  山水工程践行“两山”理念。今年7月,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成果在大阪世博会“两山”理念浙江实践案例中展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水循环系统构建工程,彻底解决枯水期断流问题,生态基流保证率达100%,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萤火保卫战”成效突出,关闭赏萤区实施栖息地修复后,萤火虫种群从“每百平方米仅剩一两只”恢复至如今的“每百平方米100只”,2025年仅5天限时开放即吸引3万游客,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及农产品收入增长超五成。

  持续加强公益林管护。省级以上公益林从2004年的52.5万亩增加到99.83万亩。莲都区立足森林资源禀赋,坚持以生态振兴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生态分红”。补偿标准从2004年的每亩5元提升至如今的38元,近三年来,累计拨付补偿与管护补助资金1.32亿元,惠及193个村集体、4.1万农户。公益林建设真正成了林农的“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了新活力。

  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强。近三年来,累计救助野生动物467只,其中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只(彩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2只,主要种类有领角鸮、凤头鹰、白鹇、斑头鸺鹠、松雀鹰、红隼、草鸮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69只,主要种类有白胸苦恶鸟、白鹭、夜鹭、乌鸫、暗绿绣眼鸟、东北刺猬、珠颈斑鸠等。2021年10月,莲都区获批成为“县级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全省试点县,也是丽水市唯一开展该调查的试点县(区),承担着全市率先探索野生动物调查工作的职责。2024年完成的莲都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632种,占丽水市总种数的87.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并发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在内的15个新记录物种。一粒粒林业建设的“金种子”,正在这片沃土上孕育着勃勃生机。

  价值转化篇:驱动绿色共富引擎

  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莲都持续深化改革,激活林地潜力。

  规模经营提效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地流转,率先在莲都区峰源乡开展整乡林地流转试点(全市首个)。推进林业“标准地”建设,配套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及生产用房,打造“拎包入住”式的投资环境。近三年来,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千村万元”林下经济等工程,累计建设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工程面积5234亩,涉及17个村,实现产值4200余万元。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2家,推进建设村级合作社9家。

  特色产业促增收。围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重点林业产业,加快构建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兴的林业产业体系。油茶产业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基地、培育企业、打造品牌。开展油茶保供任务以来,成功争取中央资金51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2200万元,实施油茶项目23207亩,其中油茶新造9389亩,低改13818亩。重点支持发展基础较好的丽水亿山竹材有限公司扩产提能,助力其年加工量从3.6万吨跃升至6万吨,年产值翻番至5000万元。

  “林下+”模式精彩纷呈。老竹镇“林下+苔藓”、峰源乡的“林下+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推进老竹镇全省首个“林业共富工坊”林业共富工坊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林下+苔藓”1000亩,苔藓科普研学教育基地1个、苔藓文创加工共富工坊2家,苔藓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及周边基础设施正在实施,预计可辐射带动林下经济年产值超5亿元。在峰源乡建设全省首个海拔在1100米以上的仿野生灵芝基地,已完成300余亩建设面积,亩均效益超20万元。全区林下经济产值突破3.7亿元,带动300余林农就业,户均增收超4.5万元。

  项目建设,促进改革突破。全力推进各类林业建设项目,有效激活集体林地的资源潜力。近三年来,累计争取各级资金5.18亿元,实施油茶基地提升、浙南山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绿化等重大项目,同步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125.72万亩。前瞻探索林业碳汇项目。在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开设碳汇专项,累计完成“浙林碳汇”交易3339.99吨,实现交易额25.91万元,让森林的“呼吸”也有了市场价值。

  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莲都林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注重“提质”“兴业”“利民”,不断拓展森林就业增收空间,为莲都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林业力量。

(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