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丽水,是浙江省当之无愧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林海茫茫、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以80.3%的绝对优势连年领跑全省,森林蓄积量高达1.17亿立方米,“浙南林海”的美誉名不虚传。森林资源如此丰沛,林事活动自然纷繁多样:从林木采伐到权证办理,从病虫害防治到生态补偿申领,桩桩件件都关乎林农的切身利益。然而,随着集体林区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林农们在办理林事服务时,渐渐被“三座大山”所困:想办事,却苦于山路崎岖“路难跑”;到了地方,又面对部门分散“点难找”;好不容易找到门路,却遭遇流程繁琐“事难办”。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实则是堵在林农心头的“大事”。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林业部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林农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们主动下沉一线,在田间地头听民声;他们聚焦痛点难点,在政策研究中找对策;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在遂昌县率先试点打造区域林事服务中心。这一举措,让外出林农无需再千里奔波,让留守林农不必再手足无措,让复杂流程变得简单高效,既疏通了服务群众的“堵点”,又破解了乡村发展的“难点”,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拍手叫好。
二、做法成效
(一)突出资源共享。以遂昌县金竹镇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基础,按照“共享场所、共享机械、共享团队”的模式,协同提升农林基础设施、设备,有效推动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产业融合,打造“共享共用”的农林事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建设遂昌县妙高街道、三仁乡、应村乡、高坪乡、王村口镇等五个区域配套共享林事服务点位,主要开展包括油茶剥壳和烘干、毛竹采运、无人机吊运(疫木、毛竹、生产资料等)、香榧社会化服务等林事服务,形成高效便捷的林业综合服务网络,打通为林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年新增加油茶剥壳机设备,效率可达520公斤/小时,再利用烘干设备烘干油茶籽,油茶籽制备周期相较传统方式大幅缩短,3天即可完成。
(二)搭建科创平台。坚持“产服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支持林业科创企业与浙江农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林科院等建立校企、院企合作,积极探索“林事服务+机械化”林业社会化服务共富机制。目前,遂昌县已培育省级林业机械装备创新试验基地1家,先后成功研制用于有害生物防治、山地监测、大载吊运等“浙林系列”无人机3大系列5款机型,其中“浙林勇士”林业吊运无人机试验成功最大可吊运重量400公斤,成功突破当前农林用无人机吊载力低、飞行高度受限的瓶颈,不断提升林事服务范围和效率。
(三)做优服务平台。创新林事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采用“政府引导、院校合作、企业运营”方式,开展林事服务工作,有效推动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产业融合。积极探索林业病虫害防治、松材线虫普查、毛竹疫木下山吊运、油茶全链条服务、香榧授粉等服务内容,积极探索“林事服务+机械化”林业社会化服务共富机制,推广应用无人机、轨道等机械化设备,鼓励和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现有林木采伐队等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遂昌全县已有15支林事服务队伍,其中社会化机械采运服务队8支,配备履带式搬运机4台、无人机36台。搭建林事服务数字平台,以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为核心的24支技术林长服务团队入驻“遂林事”微信小程序,实行“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的订单式服务模式。截至目前,采用无人机开展森林统防统治5万余亩,吊运苗木20余万株,吊运毛竹、疫木、肥料等3000余吨。
三、经验启示
(一)深化富民理念,服务乡村振兴。丽水的发展优势在生态,林业部门的服务重点在农村。在学习教育中,林业部门注重结合丽水本地优势,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因地制宜服务特色产业,并将作风建设融入产业发展,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通过发展油茶、毛竹、香榧等特色林事服务,既保护了“浙南林海”的生态本底,又让林农通过林业产业增收,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二)切实转变作风,加快成果转化。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空泛口号,而是要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及林农的务实行动,尤其是针对发展难题,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通过找准问题关键,高效整合各种资源,更好地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林业部门聚焦林农“办事难、不方便、成本高”等痛点,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建设区域林事服务中心的具体实践,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改善林农体验,证明了只有扎根群众需求,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见效。
(三)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破解山区林事服务难题,需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多元协同机制。林业部门通过搭建区域共享服务网络、科创平台和数字服务体系,整合政府资源、科研力量和市场主体,既发挥了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又借助企业运营提升服务效率,更以科技创新突破山地作业瓶颈。这种“多方联动”模式,既降低了林事服务成本,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为破解山区公共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