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卵圆蝽属半翅目蝽科卵圆蝽属昆虫,在我市莲都、龙泉、缙云、遂昌、松阳有所发生。
【危害情况】
竹卵圆蝽危害多种竹子。以若虫、成虫在竹子大小枝条的节上、主干节上下群集吸取汁液,造成竹子被害枝节以上枝条落叶枯死,虫口密度大时,竹子上出现大量枯枝,或竹子全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背面隆起颇高。初羽化成虫为乳黄色,经3~4天为灰青色,略具光泽,后变为灰黄色、灰褐色、青褐色,密布黑色刻点,被白粉。头为钝三角形;触角5节黄褐至黑褐色,末节基半部黄白色。小盾片末端有黄白色月牙形斑,无刻点,前翅膜翅片淡黑色,革翅片基部黑色。体腹面黄色,气门黑色。足淡黄色。
卵 桶形,淡黄色,块产,每卵块有卵14粒,以2行交错排列产于竹叶背面,偶见有28粒者,也是以2行交错排列,为2个卵块产于一处。卵近孵化前,在卵盖一侧出现1个三角形的黑边,中间被1条黑线垂直均分为二。在三角形两底角下方各有1个椭圆形红点。
若虫 若虫5龄,1龄若虫短椭圆形,黄白色。头三角形,中叶与侧叶等长;触角4节,基节与末节端半部浅黑色。前胸背板浅灰色,足跗节浅黑色。2龄若虫体灰黄色,有黑色刻点,头侧叶长于中叶,4龄若虫体棕黄色,触角乳黄色,末节浅黑色,中后胸侧缘黑色,并延伸到腹末形成黑色“V”字形斑。老熟若虫体棕黄色,有黑色刻点,触角4节,灰黑色,翅芽黑色,从胝到翅芽为弧形黑斑,并延伸到腹末形成“V”字形黑斑,腹部侧缘浅黄色。
【发生规律】
在浙江1年发生1代,以2~4龄若虫于10月底、11月上旬,即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0℃左右时坠落地面,爬入地被物下越冬,以4龄若虫为主,约占95%以上,2~3龄若虫越冬者,死亡率较高。下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待天气变暖时,从竹子基部爬行上竹,在竹节处取食,遇湿度太大或落雨时,停止上竹;若气温下降,已爬行上竹的若虫会再坠落地面隐息,待气温上升时再爬行上竹。5月底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6月中旬交尾,6月下旬为交尾高峰,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成虫10月上旬绝迹。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 砍除濒死竹,减少为害。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若虫。针对该虫为害大龄竹的习性,及时砍伐大龄竹。
(2)人工防治 剪除群集的若虫枝条,集中消灭。
(3)无公害防治 4月中旬在竹秆基部涂油环(黄油:机油为1:1,加8%绿色威雷),阻止卵园蝽上竹为害。或用8%绿色威雷的150~200倍喷竹秆基部50cm宽的药环。竹腔注射,竹卵圆蝽上竹离地面1~2米范围为害时,每株注射5%吡虫啉乳油防治效果达95%以上。
(4)生物农药防治 在若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2%苦参碱乳油或2.5%鱼藤酮乳油或0.3%印棟素乳油或3%除虫菊素乳油喷雾防治。
(5)化学农药防治 在高虫口暴发时,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注射或20%氰戊菊酯喷烟防治。
(丽水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