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跟着林文飞老师去找新物种
发布日期:2024- 05- 20 信息来源: 百山祖国家公园 浏览次数:

一次采访,没想到见证了一个新物种的发现。

“林老师,我们这里发现一种蘑菇,你见过么?”2023年5月11日,中国菌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药用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文飞老师,收到了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保护中心副主任叶立新的短信,短信照片上显示的是一种蘑菇。

“还真没。”在翻遍各类专业书籍,与同行反复鉴定之后,林文飞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物种。林文飞老师当即就从杭州赶到丽水,准备进山看蘑菇去。这是一趟发现之旅,记者也陪同林文飞老师前往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

蘑菇的发现地在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的屏南镇东山头村,离丽水市区200多公里,其中有很长一段山路,驱车去那将近4个小时。

到了东山头村,见到了国家公园志愿者梅士景,就是他发现了蘑菇。“这种蘑菇我们发现后叫不上名字,烧出来像猪肝,于是就叫猪肝菌。”梅士景笑着说,“但是我们一直有个疑问,想要知道它真正的名字。”于是他把照片拍起来,发给了国家公园龙泉保护中心的副主任叶立新。

“国家公园创建以来,我们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新物种层出不穷。我接到志愿者的照片后,寻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相关介绍。”叶立新说,“会不会这个也是一个新物种,于是我就向林文飞老师求助,希望能找到答案。”

在村民的带领下,林文飞一行赶往发现蘑菇的地方。

上山的路,杂草丛生。林文飞找了一根木棍,即当拐杖又当“开山斧”,开辟道路。林文飞常年在山上跟蘑菇打交道,爬山对他来讲如履平地。

终于到达东山头村发现蘑菇的地方。

林文飞在几棵松树下找到了蘑菇。只见他趴下身子,扒开浮土,从背包里掏出相机,架好机位,给蘑菇拍照。然后又采下几株标本,正反面来拍照。并拿出袋子将标本收了起来。他还给我们科普,要如何给标本拍照,如何采集等。

林文飞老师介绍,认定一个新物种,需要先采集到该物种足够的样本量。一方面用来做实验提取分子数据,另一方面用足够的数量证明其确实存在。从样本提取分子数据之后,需要将数据导入到全球生物分子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论证。只有证明分子数据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才能认定这是一个新物种。

在这个过程中,采集样本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物种不会静静等着你去采,像蘑菇这样的生物,不仅长的地方很隐蔽,生长时间也很随机。有的品种长一天就消失了,一年中可能就出现那么点时间。一个时间点没有采集到,就不知道下个时间点在哪里了。”林文飞说。

林文飞是新物种百山祖元蘑的发现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其实在2022年1月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百山祖元蘑,但由于采集的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新物种。

“那时已经是元蘑生长季节的末期,我们迟迟找不到足够的样本,到了春天才又发现了它的踪迹。”林文飞说道。

走在山路上,两边有蘑菇,林文飞也会停下脚步,观察一下,并拍下几张照片。没想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发现了新物种。

“这次新物种红紫萨氏丝膜菌就是在回来的路上发现的,在一处八角科树下。我们专门去鉴定的那个蘑菇结果还没出来,反倒是路边发现的蘑菇已经鉴定是新物种”。林文飞笑着跟记者讲,“这个新物种的发现,你也是见证者之一!”

原来,从百山祖园区回去后,林文飞在整理照片时,发现跟以前已经发表的萨氏丝膜菌进行比对,感觉有些特征还是有区别。

林文飞马上跟扬州大学研究丝膜菌的谢孟乐老师联系,并把照片发了过去。谢孟乐老师也感觉这次发现的蘑菇有点不一样。

林文飞此时心里有点后悔,当初没有采集标本,同时又有点担心,不知道还能不能采集到标本。于是他马上通过当地的熟人去发现地采集。后来在离原来发现的地方不远处采到了同一种蘑菇的标本。

林文飞联合谢孟乐老师进行分子鉴定等研究,最后确定为是新物种,取名为:红紫萨氏丝膜菌Thaxterogaster rufopurpureus M.L. Xie, Yi Li & W.F. Lin,研究成果在《菌物学报》发表。

编辑潘岳林 责编:叶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