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先行,浙江国有林场探索 “林业碳汇+”实现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24- 12- 11 信息来源: 潮新闻 浏览次数:

国有林场是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2021年,浙江启动全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积极构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体系,印发实施《浙江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县、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目前,全省23家国有林场入选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名单,建设规模8万亩。各试点国有林场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聚焦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目标,积极探索“增汇-探汇-易汇-宣汇”全流程闭环化工作路径,已初步形成一批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增汇有源,森林可持续经营厚积薄发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措施,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

全面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持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和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抉择。浙江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1.36%,中幼龄林面积比例近70%,森林质量尚有提升空间。2021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蓄积量,建立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2022年10月,浙江省林业局印发《浙江省林业碳汇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着力推进造林增汇、森林经营增汇和森林保护稳汇。

1.png

建德市林业总场 曹中明 摄

建德市林业总场2012年成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为浙江省唯一一个森林经营样板基地,2021年被列入全国森林经营试点。从上世纪60年代就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模式和道路的探索,不断总结推广成熟森林经营模式。2012年开展珍贵树种造林以来,提出了大规格容器苗造林、松杉林下套种、次生阔叶林定向改培和生态廊道等珍贵树种推广模式,10年共发展珍贵树种11.95万亩。自2020年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11740亩,按照“综合经营、自然优化、集中作业”的思路,制定天然次生林质量提升经营模式,创新开展杉木中龄林近自然化改造、针阔混交人工林抚育经营和天然次生林目标树定向培育森林经营技术模式。

2.png

庆元林场

庆元林场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以及丰富的森林经营工作经验,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集成创新上层杉木大径材密度优化调控、选择目标树、下层混交伴生树种筛选和配置、配比追肥、精细幼抚等为核心的“杉木大径材+复层林”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培育形成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实现了“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化、经营持续化”的目标,构建森林碳汇能力提升技术路线并推广全县碳汇林2.9万亩。

宁海茶山林场探索“企业+碳汇经营主体”创新模式。以提高竹林碳汇能力和竹木产品固碳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企业收购基地竹木材,合作开发竹林碳汇项目,竹木产品碳足迹评估和碳标签发放的方式,推动竹林经营增汇和竹木产品固碳,开发三层集成竹木复合CLT碳标签。基地2023年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7个村集体经营竹林面积共计11700亩。

探汇有力,动态一体化监测精准高效

碳汇监测是巩固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基础支撑和技术手段。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推进森林、海洋碳汇计量和监测方法学研究。根据2024年9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的《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第十二条,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森林、海洋、湿地、土壤碳汇监测系统,组织开展碳储量、碳汇量调查评估。

“天空地”一体化碳汇监测网络体系是指基于多态地面监测样地布设与调查,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塔建设,利用激光雷达遥感监测方式,从而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动态监测。

3.png

宁波市林场

目前,在宁波四明山区已成功奠基首座黄山松林的涡动通量观测基站,布设森林经营碳汇监测样地60个、历史经营样地45个、碳通量塔校验样地25个,采用多态样地实现经营状态全覆盖,精确测量森林碳储量变化。宁波市林场还开发可实现二三维数据流畅展示平台,整合运用“天-空-地-塔”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监测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为一体的森林碳汇监测系统,初步实现精准量化评估区域内森林碳汇动态变化。

易汇有径,生态补偿机制普惠利民

林业碳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碳中和路径之一。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均要求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2022年以来,浙江出台碳普惠减排量管理办法、上线登记备案系统,并根据CCER(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规则,探索形成了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机制。

全省国有林场积极参与浙林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43个国有林场参与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依托国有森林资源,共形成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减排量约14.78万吨,占全省开发总量的34.2%。22家国有林场捐赠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减排量7.07万吨,用于杭州亚运会碳中和。

莲都区林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金融支持模式创新。2023年,共计开发4791吨“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收到交易主体丽水市林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的2.4万的碳汇贷款配额,上架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实现成功交易。同时,参与森林碳汇保险试点工作,对2375亩林业碳汇开发地块进行投保,保期一年,保险金额为7.36万元。

宣汇有方,“双碳”科普活动寓教于乐

加强低碳宣传与教育,增强公众及企业对“双碳”目标的理解,有效助力浙江实现“双碳”目标。为此,2021年8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浙江省林业局等8部门下发《关于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工作的通知》,要求创新“双碳”科普活动,培育和做精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低碳科普活动品牌,推进“双碳”科普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浙江省林业碳汇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多途径加强林业碳汇科普。

4.png

杭州市长乐林场科普研学

23个试点国有林场,聚焦“双碳”中的重要概念、关键技术和相关政策,依托基地创建,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开展形式丰富、有趣生动的科普活动。

杭州市长乐林场将“双碳”融入活动,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林场实际,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地把碳汇科普自然教育课程列入“生态与自然”课程体系中,设计开展“森林小医生”“植物碳汇调查”“低碳小达人”等活动,普及碳汇知识,增强青少年儿童保护自然、亲近森林、植树造林的绿色教育理念。2023年,累计近7万人次参与“生态与自然”类科普活动。

(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