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林业总场获评县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发布日期:2023- 03- 23 信息来源: 浙江省林业局 浏览次数:

  日前,景宁县人民政府发文通报,景宁县林业总场获评县级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全县5个单位获此殊荣,为景宁推进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建设做出示范。

  近年来,景宁县林业总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加快现代国有林场建设为抓手,扛牢森林湿地资源保护责任担当,在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地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实现了“三大效益”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防护和监管,构建安全屏障,实现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安全,开展专业化防护。一是确保“无火灾”。实行“全员防火、全年防火和全域防火”制度。建立半专业扑火队伍,各分场建立小分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开设维修防火线245公里,建设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54公里,建设引水灭火工程26.5公里,坚持组织森林消防演习,实现23年“林业总场无火灾”。二是确保“零虫害”。以全年监测防治森林病虫害为底线,制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组织在保护区、林场范围内按时巡察,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周巡查、月报告等制度。建设智慧林场,实施动态化监测。一是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院校合作,设立1公顷长期监测样地,对生物多样性实施长期监测。购置60余台野外红外线摄像机进行野外布控监测,加强黑麂、黄腹角雉、白劲长尾雉等珍稀动物栖息地保护。二是实现远程监测预警。投入400余万元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在重点区域建立负氧离子测报系统,配置无人机3架、望远镜等资源保护现代化设备。

  二、聚焦科研和科普,丰富生态物种,实现社会效益。借智借力,推进团队化科研。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建立院地合作。完成植物资源、昆虫资源、两栖类爬行类、大型菌类等调查,发现植物新种7种,中国及中国大陆新记录种2种,华东新记录3种,浙江新记录科1科,新记录属2属,新记录种7种;发现野生新种菌类5种,新记录属2属,新记录种5种。出版专著3部。2021年3月27日,浙江电视台6频道《壹周视点》栏目专题报道了景宁县林业总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森林保护典范。多措并举,实行长效化科普。打造标本陈列室、宣教室、科研接待中心,培养森林康养师3人,并邀请专家团队宣讲,定期开展世界湿地日专题宣传、科普进校园、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宣传湿地知识、湿地功能和湿地文化,动员公众参与湿地、森林资源保护,引导市民了解和亲近湿地、森林,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聚焦产业和基地,开发林业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探索林旅融合,发展多元化产业。探索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探索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实施林业体验园等新业态。积极培育森林康养基地,完成特色森林康养步道4.1公里,特色休息平台2处,推进林旅融合发展。通过康养基地建设和森林康养师培训,创立康养饮食菜谱和康养课程,开展森林康养医学实证研究,成功打造国际森林疗养示范基地,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培育林下经济,建立规模化基地。充分挖掘和培育多花黄精、华重楼等富有林区特色的林下资源,培育林下经济。积极发展一批支撑力大、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累计建成多花黄精、三叶青、重楼基地910亩,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切实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下一步,景宁县林业总场将围绕“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低碳智治”的未来国有林场建设目标,实施湿地群落修复、珍稀动植物繁育保护、大径材培育、疫源疫病监测防治、森林防火等项目;建设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示范基地;开展林区道路硬化、电力线路改造、管护房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监管平台,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和乔木蓄积量,职工收入达到全省国有林场职工收入中等以上水平,建成全域森林康养完整谱系,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建成集未来生态、智慧、治理、产业等9大场景,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国有林场。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